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基本信息

名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开放时间 3月16日—11月15日 8:30—18:00(17:00停止售票) 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 8:30—17:30(16:30停止售票)
门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门票实行“一票制”管理。门票价格为:120元/人次 。
主要场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丽山园
Enterdesk com ong  10
简介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1976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①俑坑的建筑结构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墁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宽19.5、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厚9.5厘米)、小型条砖(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长29、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宽13.6、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

②俑坑的焚毁情况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对火焚原因的探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

(1)自燃说。有人认为是由于坑内的沼气而引起自燃。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在发掘兵马俑坑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俑坑内堆积大量腐殖质的迹象,坑底是铺地砖,里面放的是陶俑、陶马及青铜兵器。坑内虽有淤泥,但泥质比较纯净,里面含有大量细沙。因而俑坑内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自然也不会在坑内积聚沼气而引起自燃。

(2)葬仪说。葬仪自焚说与已发现的现实存在许多矛盾,从建筑结构上讲,秦俑坑完全是按照永久保存的目的而修建的,它夯打结实、框架坚固、覆盖严密,看不出为“自焚”点火作过任何准备。事实上,如果秦俑坑不被破坏根本无法点燃。再者,作为一种“仪”,就应具有全面,圭和一致性。而兵马俑坑有的被全面烧毁,有的被部分烧毁,有的则没有火烧迹象,所以葬仪说理论和事实依据都不充足。

(3)秦末项羽军队焚毁说。从秦俑坑中的遗迹、遗物看,俑坑是在建成后不久被焚的。《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秦始皇帝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秦始皇帝陵是否被项羽掘过,目前还难以验证,但陵园内大片的地面建筑被焚毁却是不争的事实,陵园建筑遗址内大量堆积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仍随处可见。兵马俑坑距秦始皇帝陵仅千米,它同时与之被焚也是可能的。再者,一号坑和三号坑都遭到大规模的洗劫,这绝不是少数人的一般行为,应和当时一定的政治事变有关。《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曾指派始皇帝陵“守冢二十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负责看守陵园。所以,西汉早期,秦陵在有人看管的情况下,任人焚毁、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小。当然,秦俑坑更不会是在秦统治时期遭洗劫和火焚的。因此,秦俑坑遭到焚毁破坏的时间应该在秦汉之际的重大政治变动时期,而且是被项羽焚毁的可能性最大。

③俑坑性质探讨

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对其性质的讨论,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即“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多数学者认为兵马俑坑象征着屯驻在京师外边的宿卫军。

前文已经提到,秦陵的规划思想可以归纳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国君陵园“若都邑”的理念和皇权至上的理念。秦始皇生前居住的咸阳宫和咸阳城均驻有守卫军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立,“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蒿,皆令自斋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可见秦咸阳屯卫的军队是相当多的,起码不少于五万人。这样众多的军队驻在京城,一是为了保卫京师,二是如果其他地区有战事便可及时调出前去参战。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帝陵东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应属于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还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这三座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出巡仪仗的一部分。

④葬俑的历史

人殉,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它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的丧葬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乃至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开启了秦国以活人殉葬的先河,秦国的人殉制度就此确立并日益发展,到秦穆公时达到鼎盛阶段。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说明秦穆公时期,用活人殉葬的规模比前代更大,而且有了臣子为君殉葬的实例。

奴隶制的解体,封建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使当时的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国于战国中期(公元前384年“献公元年,止从死。”)正式废止人殉制度。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也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在以活人殉葬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社会新潮——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此后俑殉之风日盛。

秦兵马俑就可谓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开。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带有肖像写生的性质和特点,并且在规模和气势上更胜一筹。这也是秦俑之所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之一。

推荐游览路线图
%e7%a7%a6%e7%9a%87%e9%99%b5111
推荐路线

号坑 东侧俯瞰全景(观察俑坑面积、东西长度、俑坑深度、出土陶俑马数量、建筑结构、阵列布局)——东南角(打井遗址)——南侧(详观陶俑、陶马战车遗迹及席纹印痕)——西侧修复区(观摩工作人员现场修复,介绍陶俑的制作工艺)——北门出

三号坑西门入俯瞰全景(南北厢房及车马房)——南侧沿途观看发掘图(彩绘、雕塑)——东门出

二号坑:西门入俯瞰全景——北侧观看跪射俑——将军俑——骑兵鞍马俑——立射俑——兵器展——东门出

秦陵出土文物陈列厅:一、二号铜车马

游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