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汉阳陵博物馆 (AAAA级景区)

基本信息

名称 汉阳陵博物馆
开放时间 3月1日-11月30日(旺季) 08:30-18:30;12月1日-次年2月28日(淡季) 08:30-18:00。
门票 旺季70.00元 淡季55.00元
主要场馆 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考古陈列馆、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
简介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摇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据史书记载,当时社会“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坐西向东,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其四周则分布着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及礼制建筑遗址等;宽110米的司马道向东直通5公里之外的阳陵邑,司马道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10000余座,一如当年天子临朝时大臣位列两班的威仪。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可以说汉阳陵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 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独一无二的地下遗址博物馆、秀丽宜人的园林风光,使汉阳陵博物馆日益发展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置身其中,一定会使您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陪葬墓园

阳陵陪葬墓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97年6月开始,阳陵队为配合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的建设,对阳陵陪葬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并发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汉代珍贵文物。

刑徒墓地、南阙门遗址

刑徒墓地位于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面积达8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19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揭开了阳陵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发现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1978年初,杜葆任先生发表《汉阳陵附近的钳徒墓》一文,确认了阳陵的刑徒墓地。

阳陵邑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泾渭三角洲上,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这里原是秦代的一个县城,汉景帝五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阳陵邑,在历史上共存在了数百年,是中国首次发现汉代帝陵的陵邑。

阳陵邑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公里左右,总面积4.5平方公里,已探明东西向有主街道11条,宽度在9—50米;南北向街道31条,组成了百余个棋盘式的里坊。城里有密集的汉代建筑遗址、官署区、民居区和制陶作坊区,有铸造钱币的遗址和儿童墓地等。共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有大量的筒瓦、五棱水管等建筑材料,有盆、罐等陶制生活用具,有铜、铁质铠甲片,铜簇、铁簇等武器装备,有数十个用陶井圈箍起来的水井,有中国发现最早的浴池。出土的文物显示,阳陵邑与当时的外界交流非常广泛,而且城内设置机构非常齐备,甚至可能还有监狱。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是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和“缺”通用)。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

阳陵的陵冢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均有门阙,南阙门即南边的门阙,其距离帝陵封土120米。1997年3月和2000年文物部门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南门阙的建筑形式为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在南阙门发掘过程还发现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米,全长14.6米。 

罗经石遗址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是中国发掘清理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陵园祭祀建筑基址。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遗址平面为“回”字形内外两层,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其内是中心建筑的夯土台基,基座呈正方形,基址边长54米,每边3个门,共计12个门。四周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砖块、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在四周门道处出土的空心砖上发现印有四神纹,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基址四周铺的地砖颜色各异,分别为东青、西白、北黑、南红。依建筑原理,整座建筑复原后是四角攒尖顶建筑,类似西安钟楼;或者是圆形攒尖顶建筑,类似北京天坛。罗经石是建筑中心的一大柱础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两米,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其高难以想像。基址每边有14个柱坑,坑内保存有柱础石,56根回廊柱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阳陵高台建筑。整个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罗经石遗址是阳陵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景帝陵庙亦称孝景庙,号德阳宫。《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载,中元四年(前146年)“春三月起德阳宫” ,注:“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景帝庙于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十二月毁,竟宁元年(前33年)三月复。考古专家联系“罗经石”遗址的发掘显示,推断这一遗址是景帝陵庙德阳宫的一部分。

More
推荐游览路线图
%e6%b1%89%e9%98%b3%e9%99%b5123
推荐路线

首先参观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在上下两层的展厅内,密集陈列着三十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700余件文物精品,主要为汉阳陵遗址陪葬坑出土的陶俑、陶马、陶牲畜,建筑构件以及其他珍贵文物。

其次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藏坑是帝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共有81座。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接下来可以参观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既完整地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将汉代帝王才可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同时,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丰富的图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最后可以在室外参观汉阳陵宗庙遗址,宗庙遗址(即“德阳宫”遗址)是阳陵陵园中极为重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平面为“回”字形双回廊结构,形制规整,规模宏大,可与当年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媲美。在保护和展示手法上,采用了将遗址局部复原水平上移、大面积进行绿化的方式,使游客既能领略到西汉宗庙建筑的恢宏气势,又可使这一珍贵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