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又名“拉波戏”。因有帮腔伴唱而得名。流行于关中、安康和商洛地区。
传统道情有围桌坐唱,广场踏席,皮影演出等三种形式。1956年后发展为舞台戏曲剧种。道情的声腔来源不详,根据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可能源于关中道教的说唱音乐,由道教的诵经唱词发展而来。(1963年《陕西省文化局关中道情调查材料》)具体形成时间无考,从宝鸡阳平镇姜马道情班现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道情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等剧目考证,乾隆末年,关中西府地区,已有道情的班社演出活动。与此同时,安康商人赖世魁,因常往关中经商,还把关中道情带至安康,组建了赖泉班。嘉庆以后,道情进入了发展盛期。关中的西府、中府、东府各地,都 有道情的演唱活动。
班社
主要有:西府眉县王长官寨班,岐山蒲村进香会班、麦禾营班、八家村班,中府西安市郊的新筑、灞桥、三桥、引镇的道情班,东府大荔的沙苑村班、蒲城的石羊村班等。
活动地区于安康的恒口、五里坡及北区等地。其中,李家班还收藏有嘉庆年间的道情抄本《望夫山》、《赵王村》、《战漳河》等。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关中临潼行者村道情艺人白米虫(因爱吃大米,故名“白米虫”),还南往商县,以小磨沟王彦杰祖父家为基地,组班授徒,将道情传入商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