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Shanzi 旅游攻略乾陵-法门寺-茂陵博物馆-华山-西安市区三日游
乾陵 建议 8:30-10:10 游玩时长 1小时40分钟

       乾陵地宫是最令人神往、最迷人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如果问世界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

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地宫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好的陪葬品,其实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事实是,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乾陵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

  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堑壕(露天)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1959年至 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乾陵隧道进行了勘查与试掘。特别是1960年3月对隧道进行了大面积揭露。揭露的情况表明,乾陵的这条隧道露天部分全长63.10米,宽3.9米;位于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梁偏东处。呈斜坡形状。

   内部结构是用一至二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彻。共叠砌了39层。表层约用410块石条。石条与石条上下、左右之间均以铁细腰挂板、铁棍拴拉,然后再在其缝隙之间浇灌铁浆,从而使石条之间不能移动,成为一体。

  通过隧道进入宫门。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重之多。乾陵地官石门有多少,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宫的石门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据“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从唐人的宇宙观和已发掘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结构当是上园下方,顶部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至于墓室的大小,目前尚无具体材料可资说明。可以想象要比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室大得多。

法门寺 建议 13:00-15:30 游玩时长 2.5小时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桓、灵二帝时,距今约有一千七百余 年历史,因安置释迦如来指骨舍利而驰名。据佛教内典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印度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送舍利于南阎浮提,凡得舍利处皆建塔供养。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塔为第五处。法门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宝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宽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雄伟壮观。原塔俗称《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四级木塔,又称《护国真身宝塔》。明隆庆三年(一五六九)木塔崩毁,万历七 年(一五七九)至万历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建造精工,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 年(一六五四)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朱子桥将军曾捐资补修。一九八一 年八月二日因淫雨而崩塌。    史志记载:元魏二 年(四九四)小冢宰拓拔育首次开塔礼佛;隋仁寿二年(六0二)右内史李敏第二次开塔瞻礼;唐贞观五 年(六三一)太宗拨银修寺,敕岐州刺史张亮第三次开塔瞻拜舍利。唐高宗显庆五年(六六0)盛仪迎请佛骨至宫内供养,武后则天长安四年(七0四)迎供于洛阳新建明堂;肃宗迎至内道场;德宗邀入禁中;宪宗贬谏迎佛骨的韩愈于潮州,亲至安福门迎候舍利入宫;懿宗咸通十四 年(八七三)的迎接仪式极为隆重。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佛指舍利多加殊礼,这不仅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而且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宋代法门寺也曾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明、清两代法门寺虽有所衰,但灵异多端,地方官民信众曾尽力整修.民国年间朱子桥重修宝塔时曾计划一并整修寺宇,并请大乘法师主持寺务,因日寇侵华全面升级未得实现,大乘法师于一九四九年转往九华山。 一九五三年扶风佛教界代表王正平 、李秉铎居士请来在洛阳白马寺当家的良卿老和尚住持,送良老同来寺的有澄观、慧明、常慧、如净等法师,良老住锡法门寺后再立正教,力护三宝,依教奉行,信赖精诚,使法门寺香火旺盛,道场日渐兴隆。一九六六 年文革《法难》开始,法门寺受到严重冲击,三宝蒙难,良老为保护寺院於七月十二日夜举火自焚,以身殉教.一九六七年在净一法师帮助下,澄观法师来法门寺常住,不久又被迫离寺。1980 年澄观法师重返法门,一九八一年宝塔崩塌,澄观法师精心清理并妥善保护塔上佛像及藏经。

      一九八四年落实宗教政策,人民政府将法门寺交由澄观、净一法师管理,自此澄观法师任住持,净一法师任监院,两人共商兴教大计,重立法幢。澄观法师住持法门,从教有方,治寺有则。净一法师云游海内,化缘四方,为法门寺的兴建筹集了大量资金。

      仿唐大雄宝殿址设在法门寺。一九八七年政府准备重修宝塔,在清理塔基过程中,发现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塔下地宫,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喜获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及上千件法物宝器,法喜遍满,普天同庆。从此法门寺揭开佛元新页。一九八八 年政府拨款重修宝塔,并建法门寺博物馆与塔院西侧,同年,农历十月一日,法门塔寺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陕西省政府领导与海内外高僧大德 、诸山长老及信众近十万之众云集法门寺隆重举行了《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班禅大师从北京发来电报,祝贺法会隆重举行。

      法门寺对外开放十年来,每天都接待数以千计的国内外佛教四众和各界旅游者。舍利再现,古刹重辉这不仅是法门寺成为中国佛教的首区,而且成了陕西西线旅游的龙头,所以庄严寺宇,恢复盛唐气象一直是澄观、净一法师及法门寺僧众的急务。他们节衣缩食,於一九九零年买回东院故地,开始了法门寺唐风建筑群总体规划的建设.一九九二年筹资四百多万元,修起了建筑面积九百九十八平方米的大雄宝殿 七间,可容纳五百余人上殿念经。又募资近百万元新塑五方五佛,十二缘觉及二十四诸天。一九九四 年投资五百余万元。修建了长廊、角亭、钟、鼓楼。使整个法门寺塔院更加雄伟、壮观。一九九六 年又筹资六百余万元开始了法门寺东院建设,集办学、办公、教学、修持、住宿为一体的五栋综合楼及能容纳五百僧众过堂吃饭的餐厅拔地而起。一九九八年春又筹集巨资,装修了宝塔地宫,该工程真正做到精微工巧,辉煌至极,可谓《今日之精品,将来之文物》,使供养真身舍利的法门寺地宫更加庄严。

      十年来,法门寺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先后有江泽民、乔石、李瑞环、习仲勋、温家宝、邹家华、吴邦国、钱其琛、李铁映、姜春云、宋平 、吴学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法门寺视察指导。地方党政府领导也十分关心法门寺各方面工作.法门寺在澄观、净一法师的主持下,年接待四众及游客三十万左右。与国内外佛教徒的联系也日益频繁,一九九一年澄观法师应邀出访日本佛教界。一九九四 年底净一法师、演峰法师、来正法师等护送佛指舍利赴泰供奉八十三天,获得圆满成功。十年来,法门寺的自身建设,教制建设日益完善,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的僧才,寺庙管理也日益林化,佛事活动如法如律,常住僧人由十年前的十余人增加至四十余人。开放以来,法门寺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办起了经像流通处,并成立了法门寺弘法利生会,为大西北的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九九五年由赵朴初会长题写书名,澄观法师作序,净一法师监修的《法门寺志》出版,不但完成了法门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填补了陕西省无有佛寺志的空白。十年来,澄观、净一法师按照赵朴老《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的希望,在法门寺资金紧张、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大众谋福祉,为国家作贡献。先后为全国各地严重水旱灾区、希望工程、老龄工作、下岗特困职工等捐款一百余万元,并利用佛教优势为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九九四年农历十月一日,法门寺在对外开放六周年之际,圆满举行了《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澄观法师升座暨佛指舍利赴泰供奉法会》,中国佛协周绍良副会长为法会剪彩,香港永惺法师、净一法师等为佛像开光,陕西省佛协副会长常明法师为澄观法师送座,这次法会庄严隆重,殊胜吉祥。参加法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四众数万人。法会的前一天下午及当日上午宝塔上空出现五色祥光,令与会者叹为稀有,欢喜无量,这预示着法门寺澄观、净一法师及法门寺全体四众的殊胜功德,得到龙天的赞叹和拥护。澄观法师,俗姓陈,辽宁丹东人,一九三四年于吉林弥陀寺出家,曾先后参学北京上房山、山西五台山等名山古刹,诸山长老,精研教理兼修禅定,誉满丛林,为解放后法门寺第二任住持,法门寺建设初期,法师夙夜匪懈,功绩卓著,曾受到赵朴老的高度评价。法师现任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佛协副会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澄观法师与净一法师缘深意合,多年来互相尊重,团结一致,尽力护持道场,一九九四年澄观法师升座后,因身体情况委托净一法师主持事务。一九九八年初,澄观大和尚提出退居,由净一法师继任丈席,并说净一法师升座,他深感欣慰。净一法师,俗姓张,江苏宿迁人,十九岁出家,一九四五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一九四八年住广东云门寺,亲近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三年,对禅宗和华严宗最为投心所崇。解放后入陕住大香山寺、贤山寺等。一九八四年住法门寺协助澄观法师修建寺院,担任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作。现任中国佛协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佛协常务理事。法师主持寺务多年来,践行佛法,以身作则,福慧双修,深受四众爱戴。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法门寺对外开放十周年之际能为净一法师升座,其福德因缘真乃不可思议,可谓名山有主。法师能苦耐劳,行解相应,兴慈济物。誓愿宏深。他决心接任丈席后不辜负澄观法师及佛教四众的期望,把法门寺办成全国佛教寺院管理的楷模。赵朴初会长闻知后,欣然为净一法师题写了《菩提圣树有孙枝,想见如来悟道时,愿住世间常护法,百千万劫以为期》的诗句,以作鼓励。相信法门寺在净一法师的主持下,道风建设、学风建设、住僧五百及约需亿元资金的千佛阁、卧佛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佛学院等工程,在党、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庄严示现,善愿成就。

华山 建议 8:00-17:00 游玩时长 7小时

吹箫引凤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上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

      孟明在华山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会《来凤之曲》。有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于史,就称我为萧史,到今天,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你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成就了这段姻缘。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就此离去。”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就在这天夜晚,有人于太华山听到了凤鸣的声音。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华山明星崖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

      吹箫引凤,随凤而去,达到仙境,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歌诵这段佳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乐府诗《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公主修道隐尘乱

      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王咸为妻,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公主见国危势乱,劝王咸独善其身,远离尘嚣,以避离乱之苦,王咸执意不肯,公主便独自离开宫廷,来到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便驾鹤乘云而去。王咸在明争暗斗的朝廷里吃尽苦头,这才想起公主的忠告,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在樵夫的指点下,于白云峰北岭头上找到公主绣花鞋,俯身去捡,鞋已化为石,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把白云峰称公主峰。

白龙潭白龙瀑

      入方山峪内10里处,危崖对峙,涧水下奔而成瀑,名“白龙瀑”,流水积而成潭,名“白龙潭”。潭广20平方米,潭侧崖上留有古代栈道石窝,当地人谓之“石梯子”。

      沿石梯而上,可见崖上有白色石纹,蜿蜒着龙腾之象,意态生动。崖侧有小庙一座,门额凿刻“白龙庙”三字。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附录记述,华山池中有小龙五百条,且有窃逃之事。此白龙远离华山主峰,相传为窃逃者之一。

无根树

      在中峰玉女祠南,龟石上有石砌洞龛一座,其顶虽无土无水,然独生一松,树干扭曲多姿,游人觅其周遭,均不见根生何处,故谓之“无根树”。昔视作神物,为其焚香者颇众,以求获福。唐顾况有诗云:“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此树枯死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今仅存枯树,然其态犹可一赏。

雷神洞

      在大上方桃石之下,为西元门里一洞状石隙,形如竖井,洞壁有时刻以志其位置。昔时井口置有铁盖,覆之,则大上方路绝。其状类华山著名险道千尺幢,而险状又过之。上出洞口需手挽葛藤,足登木梯。出洞顿感豁然,即达大上方天地。

神林

      华山之树木,自古禁止采伐,为警戒世人,故称之“神林”。王处一《西岳华山志》称:“犯者立祸于身。”传说山之西南隅有一林,全为侵天松桧,为华山神游宴之处,名黑山林,凡进林窃采者,火烧虎食,莫不丧生。

华山又有神姑林,在黄甫峪内东侧,林内有姑姑庙,传说是华岳神母亲居住之地。庙周林木合围,松桧数万根,禁人樵采。

紫柏

      在华山主峰,史多有载。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岳顶东北峰上有紫柏,叶际碧露,以五月五日油囊接之,食者可作地仙。”《华山经》载:“其东北有柏.叶紫而枝衢,含露如滴,可以医瞢。”《续齐谐记》记述,弘农有名邓绍者,每年八月初一人华山采药,遇见一童子手持五彩锦囊接盛柏叶上露珠,而那露珠竟像珍珠一样,被装在彩囊里。邓绍问童子采此何为,童子回答说,赤松子先生用以明目,说罢便失所在。据说华阴古时有八月做眼明袋送亲友的风俗。即缘于此传说:《化源记》亦记述:“田鸾人华山求仙,见黄冠,指柏叶曰:’此长生药也。’”今树已不存。

五龙潭

      五龙潭在今华山门北五龙桥下。由谷中涧水冲积而成。潭深约2米,水面面积约20余平方米,水色清澈碧亮,味道甘甜清凉。民间传说潭中潜居着五条五色巨龙,五龙常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因为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五龙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华山。陈抟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点,收拾行装,准备随五位老人到华山来,其中一位老人让陈抟闭上眼睛,负在自己背上,陈抟便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待睁开眼睛,已到了华山,民间传说陈抟一觉能睡上八百年的蜇伏法,就是得于五龙真传。

      原潭侧岩石上建有庙宇叫五龙宫,宫内供有五位龙君,文化革命前残垣还在,“文革”后彻底毁废。由于山洪原因,潭逐渐被碎石填塞,今已不复存在。唯潭上的五龙桥及桥头上的大型五龙彩色壁画依然向游人诉说着五龙潭美丽的传说。桥栏镌刻的“五龙桥”三字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所书。

观棋烂柯

      相传,华阴王道村有一樵夫名叫王柯,一日上山砍柴,来到“空灵峰”,见几个人围在一起下棋说天道地,听起来怪有意思,他又是一个棋迷,便一旁观战,竟忘记了砍柴,但见周围树叶一会儿落了,一会儿又绿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等他想起回家时去拿挑担,找不见了。去寻斧子,只剩下一个生了厚锈的斧头,根本无法再用了。回到村里,他一个人也不认识,连自己的孩子,也无人知晓。枉到村内跑了一次,他只好返回华山修道,后来,人们就将此村叫“枉到树”,现称“王道村”。

巨灵劈山

      太华山和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正对着黄河,黄河水经过它时只能绕道而流。黄河之神巨灵,用手劈开山顶,用脚蹬开山麓,使这座山平分成两座,用来便利黄河的流动。华山上河神手印的手指、手掌的形状都还留着;巨灵的脚印在首阳山下,仍然保存着。张衡《西京赋》所云:“巨灵啊力大气壮,高山上有他的手掌,他的脚印留在远方,他劈山开路;为使那弯曲的黄河直流奔放”,就是指的这件事。 

西安市区 建议 8:00-24:00 游玩时长 12小时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一说17朝),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伟大时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又称为“西京”、“西都”、“凤城”、“斗城”,简称“镐”(与“皓”同义同音,寓意“光明之都”)。从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镐京、酆镐、长安、常安、京兆、大兴、永兴、奉元,西京,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极少数可令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中国城市。

      西安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方罗马,东方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