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该院自媒体“秦俑保护”微信公众号上,报道了秦兵马俑生产模式研究的新成果。这一报道发出后“意外爆红”,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陕西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转发报道,话题#秦兵马俑或由不同作坊独立制作#迅速登上新浪微博要闻榜。截止12月17日,该报道仅在微博平台上相关阅读量已达4526.2万人次,引发了文物科技研究成果的现象级传播,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次报道的研究成果,由秦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完成,发表于近期出版的《科技考古》(Archaeometry)杂志,论文题为《秦始皇兵马俑生产、后勤与供应链管理的地球化学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对一号坑内28件陶俑、陶马的科技分析,提供了秦兵马俑生产可能采用“多渠道供应”而非“模块化”模式的新证据,进一步论证了“宫”、“咸阳”可能代表不同制俑作坊的观点,为研究秦帝国时期的生产力组织形式提供了基础材料。
该研究是秦陵博物院中英合作项目的最新成果之一。2006年起,秦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十余年来,合作团队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围绕秦兵马俑及青铜兵器的标准化生产、加工工艺和劳动力组织等问题,采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研究。2011年以来,合作团队先后在国际考古学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打开了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该合作项目被评为BBC最佳考古研究成果,合作成果《最新探秘兵马俑》于2014年获英国遗产联合会与英国考古协会颁发的最佳公众考古展示奖。
除了长期以来的合作研究积淀,此次秦俑科技研究新成果的广泛传播,离不开秦陵博物院对文物科普工作的重视。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将晦涩专业的文物科技研究转换为大众易于阅读的宣传报道,是文物科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2018年,秦陵博物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建立了陕西省内首个文物科技保护专题公众号“秦俑保护”。此前,该院在“秦俑保护”上发表的《秦兵马俑青铜兵器的防锈技术依然是谜》、《秦兵马俑彩绘胶料研究的新进展》等科普报道,及时公布了秦陵秦俑科技保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成为文物科普工作的有益尝试。
此次秦兵马俑科技研究新成果的现象级传播,是对秦陵博物院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文物科普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今后,该院将持续扩展研究视野、夯实研究基础、加强宣传教育,以科技力量守护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文/大上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