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在古代常被称为神龟、灵龟,与龙、凤、麟合称四灵,是吉祥长寿、刚毅不屈、先知先行的动物。在东莞市博物馆“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中就展示了一件龟形器物——唐鎏金银龟盒,此银龟盒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为大唐皇室唐僖宗所供奉的金银宝器,采用鎏金的工艺,雍容华贵。
▲唐 鎏金银龟盒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龟盒昂首引颈,鼓目侈口,鼻部、嘴部中间及两端镂孔,头部饰斜方格梳篦纹。龟身内空,表面饱满丰盈,饰花蕊纹打底。四足有力,内部中空。尾部自然弯曲,饶有情趣。其造型仿生写实,形象生动,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这件龟盒,法门寺出土的《衣物账》碑记载有“龟一枚重廿两”,但是对其功能用途并无明确说明,因此学术界存在有不同的观点,综合来看,主要有茶具说和香具说两种。
▲《衣物账》碑对唐鎏金银龟盒的记载
茶 具 说
关于茶具的说法,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贮茶具,用来贮藏罗出的茶末,一种认为是贮存热水的茶具。
贮藏茶末的观点首见于韩伟先生的《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1988年),这一观点成为当时学术界绝大多数人的主流认知,此后出现的图书及展览大多引用此观点。
贮存热水的观点首见于王仓西先生和田生华先生的《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王仓西先生原本认为唐鎏金银龟盒是熏香器具,但通过反复观察器物并与《茶经》记载比较,得出了这一观点。
茶具说的疑义
缺乏良好的密封性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贮茶具的一些特征:
《茶经·四之器》记载“纸囊,以剡(shàn)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罗合的记载:“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茶经·五之煮》记载“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以上文献表明:不论是用纸囊包裹茶,用罗合贮茶,还是用竹漆器贮藏茶,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而银龟盒不是完全封闭的,如果作为贮茶具存放茶叶末,茶的香气会不断散发损耗甚至流失掉,最终影响到茶的品质与味道。
不适合倒取茶叶末或热水
法门寺博物馆曾利用鎏金银龟盒的复制品做倒取茶叶末和热水的实验:在倒茶叶末时,龟盒头部的小孔处会被堵住,只能从龟嘴两侧倒出茶叶末;在做盛装热水的倒取实验时,热水会从龟的鼻部及口部等五处镂孔同时流出,倒出的水量大小及方向并不一致。银龟盒的这种镂孔的设计使茶叶末或热水无法快速汇集一处,也许其设计之初并不是用来倒取茶叶末或热水的。
▲唐 鎏金银龟盒(复制品)倒取茶叶末实验
▲唐 鎏金银龟盒(复制品)倒取热水实验
龟腹内底不平,不易取出茶叶末
从俯视图看,中空凹陷的四足与中部平坦的龟腹组成了凹凸不平的内底,如果用茶则等工具量取茶叶末,龟腹边缘及四足处的茶叶末则难以取出,由此可见,此龟盒并不适宜贮藏茶叶末。
▲唐 鎏金银龟盒内底
香 具 说
刘文娟女士在《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名物研究》一文中提出:“银龟盒当不是存放茶末的茶盒,而可能是熏香合(盒)或者是一种龟形盒容器。”姜捷先生在《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香具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将所谓‘鎏金银龟盒’定为香具似乎更符合其体现的功能,或可更名为龟形香炉。”这两位学者在文中论述,从功能上分析推理鎏金银龟盒疑似为香具。
符合香具的条件
巧妙的镂孔与独特的空间设计
通过观察历史遗留下来的熏香具,我们可以发现,有盖子的熏香具往往都设计有出香孔,以便香气逸散,例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唐象首金刚铜香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香孔。唐鎏金银龟盒头部有五处镂孔,两个鼻孔较圆,口部中间开孔较小,口部两端开孔较大,这种设计符合龟的生理特征,也达到了熏香用具逸散香气的目的。
▲唐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象首金刚铜香炉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银龟盒头部镂孔
此外,龟盒内部的构造为燃香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香品可以充分地有氧燃烧,龟身的形状也有利于香烟沿弧形内壁快速出香,这些都为熏香创造了条件。
内部有燃香痕迹
通过观察银龟盒内部,可以发现一些唐人使用过的痕迹:
一是盒盖内侧前中部有明显的黄褐色附着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结痂;
▲唐 鎏金银龟盒盖内侧残留熏香痕迹
二是龟的嘴部内侧和颈部都遗留有黑褐色的痕迹;
▲唐 鎏金银龟盒嘴部内侧残留熏香痕迹
三是银龟盒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少量黑色(深褐色)粉末渣,与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腹内残留物相同”。
▲唐 鎏金银龟盒内部熏香残留痕迹
▲唐 鎏金银龟盒内部熏香残留痕迹细节图
这些都表明此器物在唐代被用做香具,甚至有可能是在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真身舍利时使用的。
燃香实验
为了证实银龟盒作为香具的合理性,法门寺博物馆用其复制品做了燃香实验,他们将塔型檀香直接点燃,吹灭明火,再放到龟盒底部自然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随着香烟向上运动,盖上盖子后,烟气向龟颈部运动,从龟嘴部两端的一侧镂孔处逸出,随后会少量香烟从鼻孔等部位逸出,但整体而言,烟气大多从龟嘴部大孔的一端逸出,另一端则不出烟。
这一现象体现出唐人对物理学中冷热空气对流的高超运用。当香品被点燃后,形成的热气流上升,口部的两端部位较低且偏大,有利于热气流快速流出。同时,冷空气下降,就会通过其他大小的孔进入到龟盒底部及时补充空气,促使冷热气流循环流动,有助于香料的有氧燃烧而不至于熄灭。
▲唐 鎏金银龟盒(复制品)燃香实验
这一实验是唐鎏金银龟盒作为香具的有力证明,也为其内部痕迹做出了解释:一是银龟盒底部的残留物应是燃香后遗留的香灰或木炭等混合物痕迹。南朝梁国的吴均《行路难》诗“金炉香炭变成灰”正是当时对香炉中香品被香炭燃烧后变成灰状的具体描述;二是银龟盖内侧的黄褐色附着物应是香品中的油脂被燃香后通过热气流携带到龟盖内侧顶部产生的。从实验的龟盖子内侧也可看出有明显燃香后的黄色痕迹。燃香使用的时间越长,上面的痕迹会由黄色逐渐变成深褐色;三是在银龟盒嘴部内侧和颈部遗留黑褐色的痕迹是燃香后香烟必经之地,必然要留下烟熏之痕。
鎏金银龟盒
在香具史上的地位
从目前考古和传世的资料情况看,相似的龟型器物也有所发现。1990年在山西省繁峙县上狼涧村出土了一件唐龟形银盒。此物高约30厘米,分底、盖两部分,背刻鎏金八卦纹,龟口朝天,有孔。法国私人收藏家也收藏有一件龟形银盒。这两件龟型器物体内中空并且头部都有孔,虽然相关资料介绍没有说明其用途,但也很符合熏香具的特点。
▲唐 龟形银盒
(山西博物院藏)
▲法国私人收藏家收藏龟形盒
·END·
文章来源:东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