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溢彩奇珍——法门寺地宫的惊世宝藏”特展将在青岛市博物馆正式开幕,89件(组)大唐皇室珍宝远道而来,于9月4日深夜抵达青岛。9月6日上午10时,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半岛V视独家直播文物“开箱”过程,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鎏金鸿雁纹银茶碾、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一件件“国宝”跨越千年,拨开历史蒙尘,再现大国工匠,而盛唐王朝宫墙内的奢华生活,也渐渐清晰。
跨越1300公里,瑰宝来青 即将于9月9日开展的“法门寺地宫宝藏”青岛特展,集合了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4家博物馆的珍贵等级文物75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3件(组);还有一般文物3件(未定级)、拓片2件、复制品9件(馆方认定的唯一复制品,法门寺博物馆藏品的一部分),共计89件(组)文物展品。 开箱点交现场 
9月6日上午10时,法门寺地宫文物开始进行布展前的开箱,每开一件文物,由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与青岛市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毛珊君进行点交,对照文物记录档案,详细检查文物情况,确保文物的安全、完整及展出效果。
“五哥”是谁?爱喝茶的唐僖宗 当“鎏金鸿雁纹银茶碾”从囊匣中取出,“雪花银”特有的光亮甚为夺目。《梦华录》热播,茶碾子在剧中时常出现,是研磨茶叶的用具。由碾槽和碾轮组成。茶饼经过焙炙,待茶饼干燥后,将茶饼放入槽子内,用碾轴碾碎。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民间的碾一般为木制,而“鎏金鸿雁纹银茶碾”是皇家所用,奢华而精致。这件鎏金鸿雁纹碾槽,由茶槽、槽座和能抽动的盖板组成,通体鎏金,底部弧形,便于碾轮在槽内来回滚动。盖板打开后,上置纯银碢轴(碾轮),轴刃有平行沟槽,便于在碾槽中滚动粉碎茶饼,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方便执手。

在茶碾盖板的背面,刻有“五哥”二字,“五哥”是谁?“唐僖宗的乳名是“五哥”,这些字迹应该是出自宫人之手,以“五哥”为标记,意思是这是唐僖宗所用的茶碾。”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介绍,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之法更为讲究,法门寺地宫出土以唐僖宗乳名“五哥”为标记的系列金银茶具,是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全、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亦是唐代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
在茶碾侧身,刻有祥云、鸿雁、天马,权飞表示。这些花纹表达了对成仙的向往,“在大唐皇宫,喝茶还有健康长寿的保健意义,不仅提供了唐代宫廷茶道兴盛的实物证据,也反映了唐人以茶礼佛的理念以及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
走到哪“香”到哪,盛唐的时尚香薰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是本次特展的重量级“国宝”。从囊匣中取出的香囊,链条、内盂都被层层包裹,待工作人员仔细打开后发现,香囊看起来像个“球”,通体镂空,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香囊之开合。球冠有圆钮,上接U形结构长链。链端套有钩环,链下端有莲蕾状的饰物。上下球体均饰有五朵双蛾纹团花,冠饰四蛾纹团花,球底饰折枝团花。 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从燔木升烟到燕居焚香,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唐代对外贸易繁荣,异域香料源源不断输入中土,推动了唐代社会用香风尚的盛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香料及20余件金银香具,再现了唐代宫廷和佛教寺院盛大的香事活动场景,是迄今我国唐代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种类最繁、等级最高的香事用具集群性发现,在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的内部更为精妙,有一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与内平衡环之间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香囊转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得以保持平衡状态。这种持平装置完全符合近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陀螺仪的原理。 3D立体雕刻!唐代最大鎏金银盆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是目前我国所见唐代金银器皿中最大、最重的鎏金银盆,它集浇铸、模冲、捶揲(yè)、錾刻、焊接、鎏金等多种工艺于一体。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 
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即“浙江西道”,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制造中心。这么大的银盆,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权飞介绍,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还有朵朵石榴团花,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由此推断,这个银盆很可能是用来给皇家新生儿做“洗三”仪式用的,“洗三”就是婴儿出生三日后的沐浴仪式。
这件鎏金银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由于它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内涵,曾代表我国参加了瑞士洛桑申办奥运会的展出。 ·END· 文章来源:半岛都市报 记者:王媛 如有侵犯作者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