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门一开,半个盛唐来。自1987年法门寺地宫中的宝藏被发现以来,大唐盛世的繁华在世人眼中愈发生动耀眼。近日,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提升,法门寺博物馆全新推出了“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让大唐珍宝在焕然一新的展馆中光芒四射。
在展览上,博物馆东展厅展示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包括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茶碾子等。茶具所体现的高超技艺和茶具上的华丽装饰,为世人揭开了唐代皇室宫廷生活的一角。据悉,这套茶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7月13日,记者来到法门寺博物馆,精致华丽的茶具,仿佛带来了大唐盛世的茶香。
1
惊鸿一瞥 唤醒千年宝藏
公元874年正月初四,无数的大唐珍宝被送入法门寺地宫。随着大门缓缓关上,这些珍宝也陷入了长久的“沉睡”。时光流转,地宫之上的宝塔历经多次倒塌、修缮,但从来没有人发现地宫里的秘密。
1981年8月,阴雨连绵,饱经沧桑的宝塔经不住雨水的冲蚀而倒塌,只剩下西南一隅顽强地矗立着。之后的几年里,文物保护机构对宝塔坍塌部分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清理。
198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宝塔,由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负责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程。1987年2月28日,考古队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清理工作。
1987年4月3日,注定是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天。那天上午,考古队员开始清理夯土台基中心的扰坑,在距底部约20厘米处发现了一块方形大理石盖,石盖西北角有两条裂缝。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取下断裂的石块,顺着手电筒的光向藻井内望去时,闪烁的金光让在场人员震惊。
就是这惊鸿一瞥,让在法门寺地宫中“沉睡”了千年的宝藏“闪亮登场”。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从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封闭后,地宫从未开启,地宫所藏文物均属唐代。
“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御用茶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法门寺博物馆副馆长魏晓龙说。在这套茶具出土之前,各地虽有茶具零星出土,但无法全面反映出唐代饮茶流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用法与《茶经》所记互为印证,真实还原了唐代人的饮茶之风,在考古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材质以金银为主,一方面彰显了大唐皇室的奢华生活,另一方面也因为金银易于保存的特性,让今人可以一睹唐代顶级茶具的真实风采。
2
茶器奇珍 再现大唐荣耀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精美茶具中,茶碾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碾碎茶叶之用。”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说。鎏金银茶碾子由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与鎏金团花银碢轴组成,形状类似今天的药碾子。法门寺的衣物账碑上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通体呈长方形,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宽4.4厘米,重1168克,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碾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嵌置在碾座上。碾座两端作云头状,两侧为镂空的壸门。碾盖呈长方形,两端呈如意云头状,中间焊有一宝珠形捉手,以便抽动开合。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以流云纹。“碾盖置于碾槽上,相当于一个盖子,起到防尘的作用。”魏晓龙说。鎏金团花银碢轴直径8.9厘米,厚2.2厘米,轴长21.6厘米,重524克。银碢轴由执手和轴饼组成。轴饼中间有一圆孔,执手由圆孔穿过。轴饼边缘薄、中间厚、带齿口,齿口可以增加摩擦力,让茶饼更容易被碾碎。轴饼中孔周围有鎏金莲瓣团花纹饰。执手为圆柱形,中段粗、两端细。两端各錾鎏金蔓草纹。“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执手一边长一边短。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惯用手不同,不对称的设计更便于不同的人使用。”魏晓龙说。除了精美的纹饰和精巧的设计,茶碾子底部的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廿九两,匠臣刘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清楚地交代了它的制作时间、重量、工匠等信息。权飞介绍,錾文中的“文思院”为中晚唐时期设立的管理宫廷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归内库管辖,专为皇室制作金银制品。其生产的金银制品,除皇室自用外,还用于赠送外宾、赏赐功臣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许多都为当时的文思院所制作。“茶碾子与银碢轴上均有‘五哥’二字。五哥是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的昵称,因排行第五,故被称为五哥。这证明了茶碾子与银碢轴在供奉于地宫之前曾为唐僖宗所用。”权飞说。
3
竹炉汤沸 品味雅趣人生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之法更为讲究。“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茶经》记载,唐代煎茶,可分以下六个过程:一为炙茶,即把茶饼烤干;二为末之,即把茶饼碾碎成末;三为取火,煮茶用火以烧炭为上,烧柴次之;四为选水,以山水为佳,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五为煮茶,一共要将茶煮沸三次;六为斟茶,即把煮好的茶分到茶碗中。今天,我们将陆羽的《茶经》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联系起来,再发挥一些想象力,便可得知唐僖宗同款茶饮的制作流程。
首先从金银丝结条笼子中取出一块茶饼,在炭火上烘焙,焙好后将其放入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中,再用鎏金团花银碢轴碾碎,茶饼不能碾得过细,应碾成米粒大小,以便于煮茶。陆羽所谓的“碧粉缥尘,非末也”,若碾成粉,就不是茶末了。接着,用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过筛。
煮茶时,当釜内的水第一次沸腾时,从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上取适量的盐投入水中,以调和茶味;第二次沸腾时,舀出一瓢水,用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击沸茶花,进行搅拌,调制茶汤,再用鎏金飞鸿纹银则量取茶末倒入;三沸时,将舀出的水倒回釜内止沸。最后,将煮好的茶分盛于琉璃的茶盏中,一口入喉,唇齿留香。
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这套茶具体现了从贮藏、烘焙、研磨、过筛到烹煮、饮用的全过程,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高峰,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是唐代宫廷饮茶风尚盛行的历史印证。”魏晓龙说。
·END·
文章来源:人民资讯
如有侵犯作者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