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前赵

       319年赵国分裂为二赵:关中的刘氏“赵帝”和关东的石氏“赵王”两个独立政权。史家为加以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国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国,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国称为后赵。

       前赵(304-329),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主要16国之一,是西晋晚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建立的政权。304年十一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定国号为汉。正式建立汉国(匈奴汉国)。308年十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后庶弟刘聪弑篡。316年晋愍帝降汉,西晋亡。318年七月,刘聪(汉昭武帝)死,其太子刘粲继立,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政变杀粲。镇守长安的汉中山王刘曜发兵攻靳准。十月刘曜军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即位称帝,改元光初,改国号为赵。之后石勒反刘而自称赵王,前赵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由于刘曜在关中地区对各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加上治国无方,一味征战,国势日颓,石勒则控制了河北广大地区。公元328年,二赵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329年,后赵军乘胜西进,前赵太子刘熙弃长安而奔于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九月,后赵石虎攻克上邽,杀刘熙及其文武百官,前赵亡。汉国5主15年,赵国2主11年。一说汉赵传3世5主,凡二十六年。

历史

匈奴五部,质留中原

刘豹、刘渊父子为南匈奴单于的后裔。汉献帝建安廿一年(216)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魏王曹操借机分匈奴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刘豹为左部师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

魏元帝咸熙年间(264―265),刘渊住在洛阳作人质,受到魏晋王司马昭厚待。到了西晋泰始年间之后,并州人王浑多次向晋武帝推荐渊,武帝准备让他也参与平吴事宜,遭孔恂劝谏而作罢。279年,豹死,渊代父为左部帅。太康十年(289),武帝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八王内讧,密谋叛晋

西晋有意削弱他与部落的关系,后二迁为离石将兵都尉,刘渊则利用此职位的权限,暗中扩展势力。290年,杨骏辅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命他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卿侯,给予统率匈奴五部军事的大权。到晋惠帝太安中(302─303),因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诸王相互残杀,益州爆发流民起义,各地局势不稳,西晋统治已经动摇。在并州的匈奴五部也酝酿着反抗西晋的统治。晋永兴元年(304)三月,成都王、河间王联军讨伐齐王司马冏,攻占洛阳。不久,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攻邺,荡阴之战司马颖击败司马越,进而将晋惠帝留在邺。304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刘渊,表其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加强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地位,并命刘渊居邺城,以便控制。原北部都尉、右贤王刘宣与各部贵族商议共推刘渊为大单于,遣其党呼延攸到邺与刘渊联络。刘渊借口回部会葬,成都王不允,于是遣呼延攸回归,告知刘宣等召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为反晋作准备。

托名援邺,离石起兵

304年八月,东海王派系的司马腾、王浚率段部鲜卑、乌桓势力发兵进攻邺城。在邺带兵的左贤王刘渊见机再次请求返回左国城,愿以调发匈奴五部援助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迫于形势之危急,采纳其建议而准其西还,并拜渊为北单于。

刘渊以召旧部援助成都王司马颖为由而回到并州离石,预谋已久的刘宣等推刘渊为大单于,于是起兵反晋(当时针对东海王势力),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都于离石。东赢公、并州刺史司马腾向鲜卑拓跋猗迤求兵攻打刘渊,拓跋猗迤与弟拓跋猗卢联合在西河进攻刘渊,击败刘渊军,在汾东与司马腾结盟后回师。 

疆域

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实际控制地区“东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疆域范围包括陕西的渭水流域以及山西、河南、甘肃黄河以东一带。在刘渊、刘聪时期,其范围控有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然而实际控制范围不大,刘聪时期,只局限在山西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刘琨手中)和由刘曜坐镇的关中一部分地区。河北一带由石勒所有,王弥的部将曹嶷控有青州、兖州、徐州一带,鲜卑的势力更是向南推进,布满燕、代一带。

政治

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实际控制地区“东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疆域范围包括陕西的渭水流域以及山西、河南、甘肃黄河以东一带。在刘渊、刘聪时期,其范围控有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然而实际控制范围不大,刘聪时期,只局限在山西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刘琨手中)和由刘曜坐镇的关中一部分地区。河北一带由石勒所有,王弥的部将曹嶷控有青州、兖州、徐州一带,鲜卑的势力更是向南推进,布满燕、代一带。

基本上,汉赵的政治制度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而又杂以旧俗。汉国的官制,自304年刘渊称汉王建立政权后,即采取汉朝的官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及六卿等中枢之官。军事之官有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高级将军以及杂号将军。地方之官则沿习魏晋以来的州郡制,采用胡汉分治的政策来进行统治。大单于的权力极大,仅次于皇帝。到刘聪嘉平四年(314),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

刘渊时,设单于台,最高长官为大单于,统率六夷部落,单于台的设置,是沿匈奴旧制而来。刘聪时,在统治区内设置左、右司隶,各领户20多万,每1万户设置一名内史,内史共有43人。在大单于下设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叟置一名都尉。

刘曜的前赵,继承汉国之制度,小有改革。刘曜继承刘汉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一方面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族豪酋充当。另一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维护其统治。此外,还仿效刘渊、刘聪徙民都城地区的办法,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地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前凉张茂,亦遣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