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Tmp

从法门寺蹀躞十二事看古人盛行的时尚单品佩饰

发布时间: 2023-01-17
Yellow


古代男子爱美程度并不亚于女子。男子所佩戴的饰品种类繁多,例如束发冠、抹额、玉佩、蹀躞[dié xiè]、扳指、香囊、荷包、印章、带钩(带上所用之钩,主要用于束衣)等,以上这些只是男子配饰中比较常见的一部分。男子身上的饰品,并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变美”,而是为了显现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另外一点也是比较看重实用性。要说实用性,古代男子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蹀躞了。



提到蹀躞,很多人都知道是来回小步走的意思。但其实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古代的一种配饰品,是古代男子圈于腰间的带子,叫蹀躞带,也可以称之为“功能性腰带”,多为皮革材质所制。

《梦溪笔谈》记载: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 ,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这之中的“蹀躞”是什么呢?



蹀躞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蹀躞是指在革带上系佩物品, 凡是佩戴物品的腰带都称为蹀躞带。 而蹀躞七事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一种蹀躞带,用皮革制作外面裹上黑色或红色的绫绢,上面悬挂着刀子、火石袋、针筒等七件物品。这种蹀躞带在唐朝还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 都要使用这种腰带。


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佩戴的蹀躞都是玉制的且都以佩玉带为荣, 从玉带的底色还能体现出官阶。 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 用玉做腰带。这种玉带只有才穿官服时才能使用 ,如今或许有钱就能买到爱马仕, 但唐朝玉带只能是宫廷之中的大臣以及帝王拥有的限量版,并且拥有了限量版还要在穿指定衣服时才能佩戴。 《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作为具有鲜活时代特征的官员服装,其腰带制度也逐渐完善,与不同服装有着不同腰带相配。宫廷中的腰带都是朝廷定制的,有着相应的“大带制度”, 依据官职的大小来使用不同的装饰品,以及装饰材料的数量和品质。宝石为一品官使用,玉石为二品三品官使用, 金为四品五品官使用 ,白银为六品官所使用。通常情况下革鞓的外面会使用丝绸缎作为面套,玉制板作为饰物缀在腰带的套上。这种玉制板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不同级别的官员使用不同数量和质量的玉制板。1992年西安出土的唐代腰带,玉石间还镶着宝石、蹀躞两端是精美的雕花, 玉经过时间的打磨看起来更加通透,让人梦回大唐盛世。


法门寺地宫供养的日常用器中,最有趣者莫过于“铜蹀躞十二事”法门寺出土的“铜蹀躞十二事” ,也是唐代腰带的一种,是僧侣在外出时才携带的物品。十二事带以铜链为环,坠有有镊子、耳勺、牙签、过泸纲框、食勺、剪子、阳燧、牌饰、针筒、鱼觽(xi)、水罐、龙饰十二器。十二事带可系于腰链之上。原为云游僧人系于腰间带饰,有部分器物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比丘十八物重合。比丘实际上就是僧侣,《梵网经》记载大乘比丘十八物为僧侣是随身携带的十八种日常用品,可见,法门寺宗教生活的十二事带,真实的再现了比丘十八物的部分内容。通过考量十二器的规格,可知这些小件用品都具有实用价值,若出门云游最为便利使用。十二事带功能之全颇似我们今天流行的“瑞士军刀”,尽管不及瑞士军刀格局紧凑,但僧人云游四海之时将此物挎于腰间,顿时便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



蹀躞腰带为唐朝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宫廷中限定版的玉带又或是僧人外出必备的蹀躞十二事都展现着唐人的智慧;腰带在时尚方面也做出了大贡献,也被人赋予着不同的内涵, 可以是人与人之间遵守的礼仪也可以是表达臣子对帝王的的忠心辅佐或是男女间美好的情感。 腰带作为一种服饰搭配、 作为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纽带都出色的完成了它的任务。蹀躞带盛行数千年,作为古代服装佩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古代封建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实用,到后来的代表等级制度,再到后来的装饰作用,都体现着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也鲜明地反映出古代礼制社会状况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古人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其实也赋予了服饰以及器物更多的文化意义!


蹀躞带现在在一些博物馆里依旧可以见到影子,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它是古代中央集权、男子地位权势和历朝历代发展的“见证者”。既蕴含了东方的神韵,又是对我国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充分表达。

·END·

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法门寺博物馆
上一篇: 法门寺地宫神秘文字,专家:最好别研究! 下一篇:汉阳陵博物院到帮扶村开展节前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