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我馆承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中国早期冶金技术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在线上成功举办。该讲座是“文博讲坛”的第57期,特邀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所长、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梅建军先生主讲,我馆副馆长庞雅妮主持。讲座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抖音,文物陕西微博、陕西广播电台中国考古抖音、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直播,有13.8万线上听众实时收看。
梅建军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中国出土的早期铜器与欧亚草原的联系,介绍了冶金术的起源和传播,梳理了中国青铜冶金考古发现、研究历程及主要观点;以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铜器倒钩铜矛在中国境内的发现,说明了中国早期冶金发展中的外来影响因素;早期冶金术可能是经欧亚草原传入中国西北地区,而后再进入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强调了西北地区本土化冶金生产实践及其对技术体系的改造,为早期冶金术的继续发展和东向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了中国以范铸法为代表、西方以失蜡法为代表的铜器制作技术的异同与联系,认为中国青铜器以礼容器为主、采用范铸工艺铸造,西方青铜器以人物雕像为主、采用失蜡工艺铸造;那些范铸法无法制作的复杂青铜附饰,应当是采用“中原式失蜡法”铸造的。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和欧亚草原出土的早期铜铁复合器,认为从这些复合器的发现地来看,冶铁技术从“草原之路”传入中国的可能性更大。第四部分介绍了东西方铜镜的传统及其传承,背钮镜和侧柄镜分别作为东、西方的铜镜传统在中国西北地区有所发现,前者出现的年代早于后者;早期铜镜的使用和演变集中呈现了东西文化交汇的过程,汉镜的出现与西传尤其值得关注。
梅建军教授与线上听众进行了近40分钟的交流互动,回答了有关青铜冶铸技术起源、铸铆式铸接工艺形成、失蜡法的传入与应用、早期青铜器器用、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13个问题。作为配套我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的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第二讲,不仅增进了听众对展览主题的了解,还呈现出冶金视角下源远流长的中西文明互鉴和交流互动图景,用丰富的考古材料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突出特征。(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胡中亚;审核人:杨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