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兵马俑 汉阳陵 碑林 法门寺
Tmp

“历博讲坛”邀文少卿讲述分子考古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2024-11-26
Yellow

11月26日上午,由我馆主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讲座“历博讲坛”的第117期“何以中国:以分子考古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二楼报告厅和线上成功举办,该讲座是我馆“汉唐文明与丝绸之路”系列讲座的第十六讲,同时也是配套我馆即将开展的“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的系列讲座第二讲,特邀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文少卿主讲,我馆副馆长路智勇主持讲座。百余位听众现场听讲,5.1万线上听众通过我馆融媒体中心、中国文物报、文物陕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知网学术大讲堂等多家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文少卿副教授的讲座以分子考古为研究视角,依次讲述了分子考古在古西域、河西走廊、古长安城以及烈士遗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成果。他首先以新疆石城子遗址为例,介绍了环境考古、动物考古与分子考古在古西域历史研究中的相关发现,特别是通过分子考古发现的不同族源个体埋葬在同一墓地中的现象,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历史事实。然后,借助分子考古技术对河西走廊区域内的文化传播、农业与畜牧业变革、民族融合、丧葬习俗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读。接着,以分子考古视角下古长安城的人口研究为背景,从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基因组学分析三个角度,重点探讨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及阿史那皇后的死因、族源和饮食方式等问题,介绍了北周武帝的面部复原过程与成果,为公众了解北周武帝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可能。最后,通过讲述感人的真实案例,强调了分子考古在烈士遗骸研究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利用分子考古的相关技术能够让无名烈士变有名,从而复原英烈的个体生活史。

互动环节,文少卿副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积极互动,回答了AI技术应用于考古、文物修复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此次讲座是“对话宇文邕”展览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文少卿副教授将分子考古学技术与人文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考古学是如何从传统的“透物见人” 转变为 “以人为本”,不仅让公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群融合的动态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展示了分子考古学在考古研究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投稿部门:科研工作部;撰稿人:杨以恒;审核人:杨效俊


责任编辑: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参展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下一篇:省纪委驻文旅厅纪检组来我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